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25篇
  免费   11845篇
  国内免费   6494篇
电工技术   8361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10334篇
化学工业   9059篇
金属工艺   7866篇
机械仪表   9712篇
建筑科学   6855篇
矿业工程   5377篇
能源动力   5608篇
轻工业   1355篇
水利工程   3883篇
石油天然气   5415篇
武器工业   3222篇
无线电   77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8236篇
冶金工业   2469篇
原子能技术   1425篇
自动化技术   13163篇
  2024年   207篇
  2023年   1299篇
  2022年   2635篇
  2021年   2925篇
  2020年   3167篇
  2019年   2381篇
  2018年   2431篇
  2017年   3201篇
  2016年   3881篇
  2015年   4294篇
  2014年   6416篇
  2013年   6128篇
  2012年   7774篇
  2011年   8350篇
  2010年   6070篇
  2009年   6035篇
  2008年   5657篇
  2007年   6968篇
  2006年   5936篇
  2005年   4796篇
  2004年   3973篇
  2003年   3063篇
  2002年   2479篇
  2001年   2057篇
  2000年   1586篇
  1999年   1282篇
  1998年   1006篇
  1997年   780篇
  1996年   719篇
  1995年   569篇
  1994年   472篇
  1993年   313篇
  1992年   257篇
  1991年   209篇
  1990年   169篇
  1989年   138篇
  1988年   94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65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8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59年   22篇
  1951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为缓解高产高效矿井采掘接续紧张局面,鄂尔多斯地区综采工作面多采用“两进一回”的巷道布置形式,辅运巷在回采结束后用作下一工作面的回风巷,两进风巷之间采用大煤柱护巷。但随着该地区采深600 m以上的深部矿井增多,冲击地压灾害问题逐渐显现,双巷大煤柱留设的弊端也暴露出来。针对此问题,以鄂尔多斯红庆河煤矿3-1101大采高综采工作面为例,对不同宽度煤柱留设的应力分布规律进行建模研究,提出了合理的煤柱留设宽度,为鄂尔多斯地区类似条件矿井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2.
针对基于钠基固体吸附剂的燃烧后脱碳技术应用于燃煤电厂后综合能耗偏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与供热机组结合的碳捕集/供热双机组系统,利用低温热网回水回收系统低品位余热。依据双机组的抽汽混合与否构建了两种系统流程,分析了两种不同方案下的系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效回收脱碳系统碳酸化反应余热后,独立抽汽方案中碳捕集综合能耗从4.05GJ/t CO2降低至1.26GJ/t CO2,而混合抽汽方案中碳捕集综合能耗降低至1.13GJ/t CO2,同时双机组系统的热网供热量较单供热机组分别增加了67.5%和72.8%,经济效益显著。分析了混合抽汽方案的系统中碳捕集综合能耗随相关运行参数变化的规律,发现碳酸化反应温度和热网回水温度因为能够直接影响系统余热利用程度因而更易对碳捕集综合能耗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提高大流量换向阀的设计能力,该文采用ANSYS仿真平台对大流量换向阀仿真分析及结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撞击阶段应力集中区域基本出现在二级阀芯径向进油口部位,此时形成的最大应力等于24.26 MPa,明显比682 MPa的材料屈服极限更低。进液阀套达到了271.83 MPa的最大压应力,但明显低于682 MPa的屈服极限,表明壁厚满足设计标准。进液阀套形最大应力出现在阀套内部,跟瞬态冲击条件下最大应力出现区域存在明显差异。二级阀芯最大应力都出现于阀芯部位,完成结构优化之后,二级阀芯的最大应力发生了显著降低,其余各部位的应力也显著减小,可以满足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104.
液滴特性是影响雾化溶液除湿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但目前适用于该类除湿系统的最佳液滴特性尚不明确。为此,本文基于雾化溶液除湿过程所遵循的质量、能量平衡,借助数值模拟及正交设计,以超声波雾化溶液除湿系统(UADS)为例,对除湿剂液滴在各典型粒径、温度、质量分数等特性组合下的除湿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液滴粒径的减小、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以及液滴温度的降低,雾化除湿系统性能虽均有所提升,但其改善作用依次减弱;通过正交设计优化液滴特性组合,可显著提升雾化除湿系统性能。与液滴优化前相比,UADS系统在本文所得最适液滴特性下的性能,比传统典型性能(除湿速率为7.5g/s,除湿效率为48.5%)大幅提升,除湿速率提升31.04%,除湿效率改善达24.63%。研究可为雾化溶液除湿系统液滴特性的合理优选,并进一步提高系统的除湿性能及经济性提供积极参考。  相似文献   
105.
尹少武  韩嘉维  石永乐  童莉葛  王立 《化工进展》2020,39(12):5161-5169
搭建了低谷电蓄能蒸汽发生换热测试系统,采用数据记录仪、Hot Disk热常数分析仪等仪器检测了刚玉球等非相变固体蓄热材料的热物性。通过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粉煤灰、氧化镁、刚玉砂、刚玉球等材料的蓄放热特性。分析了蓄热材料种类和粒径大小对蓄放热特性的影响,得到了不同材料的蓄热密度和综合换热系数等关键参数。结合FLUENT非稳态模拟方法,模拟了蓄热体在不同材料粒径下的蓄热和放热温度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刚玉球能够提供充足连续的热量,可以作为一种性能良好的蓄热材料进行应用;随着刚玉砂粒径的增大,其蓄热密度和综合换热系数会增大,有效放热时间也会延长。  相似文献   
106.
范俊  庞丽萍  刘道锦  张行  赵淼 《化工学报》2020,71(z2):80-84
现代军用直升机经常执行特殊飞行任务,其机载电子设备具有功率大、瞬间振荡、高热通量等特点,使得环控系统的冷却需求呈指数上升趋势,进而制约着直升机的巡航功能和战斗性能的提升。针对直升机机载大功率电子设备的冷却需求,结合制冷剂、冷却液循环等子系统,搭建地面稳态试验台,针对蒸发器、冷凝器等关键部件进行了地面稳态试验。研究过程采用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制冷循环中蒸发器、冷凝器等关键部件稳态仿真计算,且完成了蒸发器、冷凝器的换热性能试验研究,对所建立的仿真模型进行了有效性校核与参数修正。上述研究可为后续直升机液冷/蒸发制冷系统的关键部件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7.
王家沟煤矿为陕北典型浅埋煤层矿井,地下煤炭资源开采有可能破坏萨拉乌苏组潜水含水层。为有效的控制导水裂隙发育,最大限度保护地表含水层,基于协调开采的原理,结合力学模型和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对比研究了一次采全高和限高留煤柱两种开采方法导水裂隙发育规律。研究表明,一次采全高条件下导水裂隙呈间歇式变速发育最大高度94m,穿过含水层|限高留煤柱协调开采导水裂隙发育平缓,最大高度60m|关键层的稳定决定着含水层的稳定,限高留煤柱能够显著的控制协调关键层挠曲下沉,有效的抑制导水裂隙发育,实现含水层下绿色保水开采。  相似文献   
108.
针对流体输送埋地管道泄漏问题,设计了一种利用管道机器人携带封堵气囊进行快速应急封堵修复的埋地管道泄漏内封堵装置。采用矩阵变换方法建立了牵引系统驱动轮过弯方程,利用MATLAB软件对过弯方程进行了验证,同时利用ADAMS软件仿真分析过弯路径与驱动轮转角对牵引系统行走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两个串联封堵器组成的应急封堵系统可满足复杂工况下的管道泄漏封堵要求;牵引系统驱动轮在弯管内部行走时,单轮速度呈周期性变化,但三个驱动轮整体周期运动特性一致;驱动轮转角在25°~40°时,牵引系统行走速度与驱动轮转角成正比,且转角为30°时驱动效果最好。该内封堵装置的结构设计可为管道泄漏应急封堵领域装备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9.
为解决采空区突发涌水给矿山安全生产带来的安全威胁,以齐大山铁矿为研究对象,以高密度电阻率法含水构造带理论模型的正演模拟研究为基础,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采场南帮含水构造带的异常范围进行了圈定;运用瞬变电磁法进行了二次探测,并对高密度电阻率法所圈定的异常范围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含水构造带显示为低阻异常特征,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成果图中显示的两处低阻异常与含水构造带理论模型的正演模拟结果一致;同时,在瞬变电磁法探测成果图中显示的低阻区域均在高密度电阻率法所圈定的低阻异常范围内,二者相互验证,这两处低阻异常均为含水构造带的地球物理异常特征的显示,表明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和瞬变电磁法组合识别技术可实现对隐伏含水构造带的先导性探测。  相似文献   
110.
An obligate mutualistic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fungus Amylostereum areolatum and woodwasp Sirex noctilio. The fungus digests lignin in the host pine, providing essential nutrients for the growing woodwasp larvae. However,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this symbiosis are poorly described. In this study, we identified, cloned, and characterized 14 laccase genes from A. areolatum. These genes encoded proteins of 508 to 529 amino acids and contained three typical copper-oxidase domains, necessary to confer laccase activity. Besides, we performed molecular docking and dynamics simulation of the laccase proteins in complex with lignin compounds (monomers, dimers, trimers, and tetramers). AaLac2, AaLac3, AaLac6, AaLac8, and AaLac10 were found that had low binding energies with all lignin model compounds tested and three of them could maintain stability when binding to these compounds. Among these complexes, amino acid residues ALA, GLN, LEU, PHE, PRO, and SER were commonly present. Our study reveals the molecular basis of A. areolatum laccases interacting with lignin, which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how the fungus provides nutrients to S. noctilio. These findings might als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control of S. noctilio by informing the design of enzyme mutants that could reduce the efficiency of lignin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